我是98年出生的,从我记事开始大概就四五岁左右的样子,那时有卡拉ok机,放个大圆盘胶片的那种,冰棍是用纸包着的,一根一毛还是一毛五。但对电视机并没有什么概念,只知道它可以看铁甲小宝。后来八九岁回农村去了,农村也有电视,但是伙伴很多,所以也没怎么看,在后来十岁出头的样子,我先是迷上了华视频道的哆啦A梦,公视的水果奶奶,当时的电视信号很差有时候看着看着就糊掉了,时不时就要调天线,那应该算是最早接触的有线电视了吧,频道模拟信号是通过广播电视台的信号塔接入的,所以一般各个地区只能接收到本地的电视台的信号,而用户这边能够在没有障碍物遮挡的高地也就是房顶架设天线用来接收,天线连到电视上,还有个控制器,按下之后能够调整天线的角度。当时还安装过天线,就是几跟金属管一个控制电机一块接收信号的电路板。这种电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还真算是无线电视,但是带宽有限而且传播容易受干扰,
以上属于无线电视的范畴。随着对视频质量的需求不断加大,广电的电视系统开始铺设同轴电缆,打造catv业务,传说中的电视机顶盒时代从这起就拉开了序幕,将原本每家每户各自接收信号变成成由一个地方统一接收,然后通过同轴电缆分发到各户,同期的产品有卫星锅(正馈锅),同样也是放在楼顶,体积更大价格更贵(相比于),频道信号的收发都是基于卫星来实现的,当然这个东西我们家没有,因为太贵了,我记得邻居就有,但是我也没有具体的享受过,后来又出现了一种比较小型的卫星锅(偏馈锅),价格更低,它和正馈锅都是通过卫星收发,但是收发的频段不一样,会比正馈锅接收的频道少一点,但是基本能满足需求。还记得那天安装卫星锅的激动心情,打开电视看到五花八门的频道突然不知道要看哪一台了。奇怪的是为什么我们的邻居依旧是一家一户一个卫星锅??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都是都是山寨的。。。似乎我们家的电视网络就停留在这一个阶段,因为在这个时间段上宽带入户已经普遍到连我们家也有了,有了电脑谁还看电视,而且办的电信宽带好像又送iptv,但是没用应该。言归正传后来光纤混合式同轴电缆的出现,使得三网融合成为了可能,再后来各大运营商以及互联网公司都开发了属于自己的网络电视业务,iptv诞生了,ott也诞生了。
先来讲讲iptv,这是运营商基于带宽业务推出增值业务,他和ott最大的区别就是网络范围的限制,也就是iptv只走归属的运营商网络,也就是ip城域网,而OTT走的的互联网,当然有利也有弊,这也导致了OTT的视频业务在使用高峰期时段流畅性会不及iptv,毕竟带宽业务是自家的,优先供给嘛,另外在内容方面,iptv提供的视频资源仅来源于广电体系下的视频内容,而OTT除了这些还来源于网络上的所有资源,可以说OTT tv相当于一台被阉割的连网计算机,这也决定了它所能够承载的设备终端会比iptv更加丰富。同时无论是哪种模式下的视频服务,用户量的不断增加都会导致骨干网以及出网传输压力增大,这也给了cdn服务提供商一个很大的机会。
重点讲讲网络电视在国内的现状,全球有三种模式,国内采用的是中国可管可控的模式,这也是为什么广电总局会采用牌照限制的方式限制iptv和OTT获取广电的内容资源,毕竟他们是自家catv的对手,目前仅有七家拥有互联网视频牌照,能够为其提供资源,当然OTT有另外的资源途径(只要获取了版权)。OTT除了使用了运营商的网络之外其他的服务皆由第三方提供,运营商无法从中获利(除了带宽方面)。
广电的catv能够存活的原因就是它可以不依赖互联网,直播或者播放流畅度是最好的,并且手中掌握着大量的视频资源,但是随着互联网各大视频网站制作自己的视频节目,这个局面应该是会有所动摇,并且虽然广电在早前就拿到了电信业务得牌照,但是能力却比不上深耕多年的三大运营商,听说最近拿到了5g建设的许可。对了还有前面提到的运营商指的是电信和联通。因为移动的iptv牌照从2018年6月份才下来,在此之前它在ott和iptv业务上一直模棱两可。另外现在许多视频客户端都在相继推出无限流量服务,其实就是一个合作的结果。而且我从来没搞懂为什么说iptv才是合乎规范的数字网络电视,莫不是一定要百分百的把控才能安心。
刚好最近家里换了移动的宽带,听说是移动宽带便宜才换的,但是目前来看百兆的质量还是没有偷工减料的,不过那个无线路由器信号是差了不少。买宽带送了个电视盒子,叫魔百盒,听说目前只有在广东和福建才有iptv业务试点,所以这个盒子牛逼到可以选择ott和iptv两种业务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