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

电信运营商
前言
马勒戈壁,老子连运营商都不懂。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的运营商主要提供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接入三个主要业务,中国目前有三大运营商(电信/移动/联通),当然运营商市场(国家控股呵呵)还是要接受政府的严格调控,比如前两年的降费提速和取消电话漫游费用,往大了讲就是原本的六大运营商整编为现在的三个,移动采用的自主研发的移动通信技术(这也就导致了为什么苹果手机用移动卡的话4g信号如果不好就会直接降到2g,因为苹果不支持移动自主开发的3g网络制式),电信和联通采用的是国外的(LTE4g和GSM2g和EVDO3g),并且移动目前的5g建设都要领先于其他两个。中国移动是全球第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
联通和电信采用双4g的网络制式(TD-LTE/FDD-LTE),并且向下兼容3g,而移动只采用TD-LTE,并且TD-LTE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网络制式,信号更强,成为了国际标准。3g网络有三种(联通版WCDMA/电信版CDMA2000/移动版TD-SCDMA),当然现在的手机至少都是支持GSM2g网络的。
GSM(2g,首个移动数字网)/GPRS(2.5G)/EDGE(2.75G)/标准3G/H(hsdpa,3.5G)/H+(hspa+,3.75G)/准4G(LTE,3.9G,首次突破百兆速率)/标准4G(4G+/LTE-A,4G)
既然都是采用了多路复用LTE网络,那为什么当你打电话的时候,上网流量还是会被限制的,你要知道不管是2g还是3g4g,我们一直在改进的都是用户对移动端上网带宽的需求,所以准确的来讲所谓的LTE针对的是数据上网,而语音业务并不支持LTE标准,并且能够承载语音业务的只有2g/3g网络,所以这就延申出了三种解决方案(VoLTE/单卡双待/CSFB),最佳的解决方案当然还是直接将语音业务数据化使LTE能够承载,也就是基于IMS(IP多媒体系统)的VoLTE技术,早些年技术还不太成熟,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高,没办法大规模投入使用,所以大多数国家采用的还是两种过渡技术,CSFB就是当发起语音通话业务时会将4g完全切换为2g/3g网络,此时数据上网只能享受2g/3g的网速了;单卡双待则是2g/3g/4g能够同时驻留,享受23g带来的语音业务同时又能使用4g的数据上网速度,但是缺点就是耗电量巨大,并且拥有这种功能的终端设备少因为成本高。语音通话要求的是通话质量而不是速度,所以这样的需求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已经足够了,而且毕竟是过渡技术,一旦回落技术成熟,多模多待并没有必要,当然目前的VoLTE设施建设已经十分完善了,只要你想开通就可以使用。那为什么不直接推广,而是要让用户自己选择呢,所以说弊端还是有的,首先会受4g信号影响,2g/3g的优势就是信号覆盖面广,如果你的4g信号不好直接影响你的通话质量,另外我在开通了VoLTE之后明显感觉手机耗电更快了,手机也发烫,而且还出现了掉话现象,当然仅仅是个人感觉,也不排除提供高质量话音服务需要更大的功耗(想想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应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对了老子又不玩游戏开这个干嘛,顺带一句5g也是采用基于IMS的语音业务承载技术。
早在之前,就有通过短信嗅探技术窃取用户个人财产隐私,通过信号干扰让4g信号降格为2g,而2g通道下进行的短信和通话信息都是明文传输的,攻击者就能通过伪基站获取用户的相关信息,所以还是趁早关闭2g通道吧。
固网业务
  • 固网官方解释为透过金属线或光纤等固体媒介传送信号的电话网络。固网业务其实就是所谓的宽带业务,是需要通过线缆介质传输,但是相比于无线通信业务,这个算是一个缺点吧,另外有线网络肯定会比无线通信拥有更高的传输速率。
通信公司扫盲
  • 按道理只要经营涉及通信相关业务的公司都可以叫做通信公司吧
  • 华为、中兴就好像国外的高通思科,这种只是生产通信设备如手机/交换机/路由器等或通信解决方案如5g技术,但是不能提供通信运营业务。
  • 移动、联通、电信、广电是国有大型电信运营商,拥有工信部颁发的相关运营执照才能架设网络,额外提供固话和移动通信业务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发展
手机终端产商/业务运行商/电信运营商共同构成了整个移动通信产业,整个产业链并不是静态的,它会随着移动通信标准的演进而动态变化,在GSM时代,当时的过年过节短信便属于业务运营商,也称为CP,他们需要借助SP把短信内容提供给用户,因此在这个时代里最重要的核心是SP,因为他们掌握了用户接入这个移动通信网络的钥匙(电话号码),以至于当年的腾讯要把自己卖给运营商时根本没人理;2014年迎来了4G,到了2016年腾讯的市值超过了移动,浅显的例子表明了这个产业的重心已经发生了偏移,业务运营商崛起了,各大CP掌握了人们的吃穿住行,传统的ISP沦为了数据通道,加上政策的压制,极大程度的打压的运营商的利润空间。
再谈谈为什么中国能够自主研发4G技术,并且中国的移动通信网络十分的发达,4G基站是美国的17倍,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移动通信网络,而5G需要一个全新的网络基础设施,它需要去承载AI/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区块链这些更高新的技术,每一代发展有一个最终的使命就是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且不以年为跨度,没有人能够想到明天会出现什么,当然也不会有人吃惊,因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习惯的养成使得我们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5G不仅仅是一次带宽革命,从之前的时代来看不是,从现在开始定制第六代通信技术开始到商用之后也不是;如果我们仅局限在可以看更高清的视频,更快的下载速度,那么5G建设并没有什么性价比可言。
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之间的关系(互联网公司服务器入驻)
运营商流量套餐制定(本地流量/全国流量)
这是因为各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不同而导致提供的网络资源存在不平衡的差异,因此运营商会将带宽较为富裕的当地流量低价售予消费者
有的dns只是做缓存转发,有的是缓存解析
网间结算:指的是不同运营商网络之间的债务结算,由主叫用户所属运营商来支付给被叫用户运营商费用。那么运营商的运营成本该怎么算呢?网间结算+基础建设分摊+运营支出+消费税 。早年间,移动没有自己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不管是电信联通用户主叫还是移动主叫都是移动要付网间费用,而在带宽业务上,由于idc业务的分配不均,互联网的网间结算称为了移动最大的成本,而并非网络开销,由于竞争关系,导致了各大运营商之间互联互通的问题日益加剧,当然这并不是技术上的瓶颈,而是因为运营商之间的骨干网的出口过小相互卡对方用户的流量,对对方进行限速。导致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在南北设置了相同的内容托管服务器,降低用户的感知。
当然运营商也不是无缘无故做劫持,自家做cdn服务还好说,如果是外包cdn公司的话,想想自己的用户流量数据都要被他们监控,还是有点小慌的,但是对于一些小运营商(地方性)来说他们是有省内流量考核的,跨省访问会增加成本,所以一般做劫持的都是这些出省流量。要知道不单是运营商与运营商之间有流量结算,同运营商不同省份之间也是有流量结算的,在我看来虽然都是同一个运营商,但是不同省份之间都是各做各的,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别说流量资费定制都是不尽相同,类似于广电总局的地方割据。然对于所有运营商都会做的就是网间流量了,避免骨干链路负载压力过大,这样就能将访问的资源在网内吸收掉。
之前一直不理解为什么要做http和dns两种劫持方式,今天才知道有些有想法的用户会修改运营商默认的dns,这就导致了dns请求过不了运营商的dns,就没办法做劫持,而http请求能够百分百的被劫持。至于为什么不直接劫持http请求,因为dns出网解析也是有网间计算流量的,能少浪费一点是一点。

xiaomage

艺术即生活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